一項旨在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機制,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分散企業風險、有效保護環境污染受害者的險種——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進十年卻步履維艱,進展不大。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投保環責險企業1.44萬家次,保費2.84億元,保險公司共提供風險保障金263.73億元。
但上述數字與企業投保的其它險種相比,無論是參保企業數量,還是保費金額都遠遠無法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有專家表示,環責險在發達國家已得到普遍推廣。但在我國總體來看效果不理想。越是實力強、管理規范的大企業,投保積極性越高,小企業投保意愿偏低,而恰恰是小企業更易發生污染事故,賠付能力也很低。此外,投保的企業,多數投的是最低的一檔。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簡稱“環責險”)是指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承擔的損害賠償和治理責任為保險標的的責任保險。這種保險投保人主要為企業,按照相關約定向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一旦發生污染事故,由保險公司對污染受害人承擔賠償和治理責任,是維護環境受害人權益和修復生態的一種有效理賠制度和救濟手段。
業內普遍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積極性不高,主要有三類情況:一是認為自己企業完全沒有什么環境風險,不必要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二是認為可以購買,但對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和服務質量持懷疑態度;三是政府已要求購買了安全責任保險等相類似險種,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重復保險。
有專家分析,此前出現上述情況的關鍵性原因是環責險并不是強制險,政府只是鼓勵,采取的是自愿性商業保險模式,沒有法律強制力,企業缺乏參保的外在壓力。企業違法成本低沒有投保動力。
在2016年8月31日這一天,這一局面正在改變。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環境保護部、保監會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按程序推動制修訂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相關法律或行政法規,由環境保護部門會同保險監管機構發布實施性規章。”
例如,對于沒有及時、足額投保的企業,環保部門在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中,將調低企業的信用等級,將評價結果提供給有關部門并向社會公開;對此類企業,環保部門將不受理其相關財政資金申請,同時將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限制、壓縮對這類企業的貸款。